十周年系友专栏丨谢泽杰:“热心分子”的一点抒情
Body
十年,是光阴促成的诗行,是文珠与每一位学子的“双向奔赴”。在中文系(珠海)成立十周年之际,我们循着时间的回声,走进一段段系友的故事。他们从这里出发,将文珠的记忆收藏进人生的行囊——远行、扎根、生长,在各自的天地里熠熠生辉。
本期嘉宾:谢泽杰,中文系(珠海)2017级本科生,曾任系团委副书记、系辩论队副队长等职;获评“广东省优秀学生干部”“北京市优秀毕业生”。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在读博士生。
一、“红楼15号的一代”
经常会怀想“海滨红楼15号”。这是一栋两层小楼,外观红砖绿瓦,内部典雅别致。学系最初几届的学生都在这里报到注册,算是我们大学故事的共同起点。或许因为红楼体量小巧,脑海中的场面总是热闹温馨,这里见证着许多同学的成长轨迹。一楼会议室曾召开各种重要会议,犹记得每次“前沿讲座”“青年沙龙”都座无虚席,好几次我只能站在走廊聆听全程。难忘的还有在这里进行的各类学生活动。一开始系里活动的数量还比较少,我和团委的同学们一起讨论筹划,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把奇思妙想一一落实,过程中总是充满欢声笑语。现在一拍脑袋,除了“青马学堂”、组织志愿服务等本职工作,我还想起“国风古韵”趣味课堂、中秋诗谜会、“南国诗意”诗歌比赛、“重声”剧本配音大赛、“如晤”毕业季活动、“灵感之旅”摄影活动,还有大大小小的各类经验分享会。当中不少创意便一届届延续下来,成为系里的“品牌活动”。
有时看到关于岁月湖餐厅的视频,我也会一秒不落地看完。在这个餐厅的数个隔间内,总有辩论队在讨论辩题。我们各自输出观点,直到夜里餐厅歇业,十几号人便继续站在冷风中争辩……提及这些往事,依然能召唤回充沛的、对于青春的感受。
后来学系从海滨红楼搬入豪华的“海琴楼群”,硬件设施梦幻升级,听说岁月湖餐厅也大变样。许多珍贵的回忆反而更在心间长存。若要把“文珠人”划分代际,或许我们可以自称为“红楼15号的一代”。
二、“一切好比大洋”
学系总是以最大程度的包容来培养每一个学生。刚刚进校,就由晓纯老师为我布置“五十篇”的写作任务。每个月提交完文稿,她总会极快地回复邮件,点出每一篇创作的可观之处。在当时的我看来都是知音之论,现在才意识到全是老师的善意“找补”。在那最为纯粹的创作时光里,我收获了对文学朴素真挚的感情。
后来学年论文的写作是由雪莲老师指导。她经常教导我“心有所定”,极大地匡正我毛毛躁躁的脾气,同时又暗暗地、小心地树立起每个学生的自信。每次雪莲老师发回我的论文,都布满了批语,有指正,更有期待。她看出我不熟悉电脑键盘,甚至帮我校订每一个标点符号——在遇到雪莲老师之前,我的“省略号”一直是由六个间隔号“合体”的。
在曾经是“亚洲第一长”的教学楼,有朱老师幽默深入的演讲,有郭超老师、叶然老师在课间和学生的细致交流,有沉浸学习黄子平老师、陈洁老师文章的年轻的身影。老师们的教导,是成长中的雨露。
善意总会在世间流转,因为“一切好比大洋”。
三、“知来者之可追”
目前我仍在象牙塔内,尚在学术训练之中,还没有多少可用之经验来向母校报告。因此小文只有一点真诚的抒情,要寄语学弟学妹们的,也仅有一句“劝君惜取少年时”。
就我个人所见,学弟学妹们在学养上有许多我不能及之处。他们或熟稔于古典文献,或精通第二外语,或擅长跨学科的研究方法,这些长处都为他们的文学研究增加了广阔的空间,皆是我所艳羡的。在“悟已往之不谏”之外,也只能调整心态、好好补课,宽慰自己要“知来者之可追”。
对于有志于从事学术工作的同学们来说,在学业上全力以赴之外,也需要多关注身体锻炼,并且对生活保持热心。
四、本色不改,一起成长
十周年是一个里程碑。也是在看到这个词汇时,才恍然意识到其实我们都已经走了很长的路。在四年前的毕业致辞中,我写下“我们这一届学生,是和中文系(珠海)、和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一起成长起来的”。这种感觉在当下更加强烈,“热心分子”的本色不改。
在此献上最诚挚的祝福,祝福文珠和所有曾在这里、将在这里成长的人。
